《陶行知全集》中,有一段關于兒童教育的話:
我們對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個是忽視,一個是期望太切。
忽視,就如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的正確路線。
所謂的“合理教育”,其實就是“該管的時候就管,不該管的時候就別管”,這樣,父母才不容易將自己陷入極端的心理。
彩蛋爸爸這次便想說一說,哪些事情,家長不該管。
父母最大的成功在于:在這3件事情上,越不管,孩子越有出息
01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別多管
你相信你的孩子嗎?
不,很多家長不相信。
在孩子拿起掃帚掃地的時候,家長不相信孩子會掃干凈,于是讓孩子別添亂;
在孩子拿起勺子要自己吃飯時,家長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吃好吃飽,于是搶過勺子繼續(xù)喂;
在孩子拿起衣服鞋襪想自己穿時,家長不相信孩子能夠穿整齊,于是拿過衣服給孩子穿……
孩子為什么會做這一切?
因為,他在學習、在模仿,然后要付諸實踐。只是,父母的不相信,破壞了孩子的實踐能力。
逐漸的,孩子不再信任自己,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逐漸的,孩子不愿信任自己,任何事情交給父母就好;
逐漸的,孩子也丟失了自己,成為“巨嬰”“媽寶”。
父母的本意,其實是好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少走彎路,自己的幫忙能夠讓孩子走快點,但實際上,孩子這些事情必須自己逐步練習、探索,才能夠越來越好地獨自完成。
所以,在孩子想要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配合、等待,這就夠了。
孩子也只有養(yǎng)成自己的獨立性、自理能力,才能更加理解父母、家人,從而性格也會更好,未來進入社會,也更容易適應。
02 孩子的分享與熱情,少管
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性格,有的冷靜淡漠,有的孤僻寡言,有的熱情似火。
前兩者很難焐熱,但是,有多少原本熱情似火的孩子,卻被父母養(yǎng)成沉默寡言的性格。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分享,會對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情特別熱情,但是,孩子分享的東西、分享了多少、對誰熱情等等,可能父母覺得不合適。
記得朋友分享了一件事情,他們家經(jīng)常買水果,但是很快就沒了,又變成其他的水果。
有一次,寶媽看到,是3歲的寶寶將自家剛買的桃子,拿了3個出來,剩下的十來個,全部送去了鄰居家。
寶媽問寶寶:“為啥將桃子送人?”
寶寶說:“要分享!”
寶媽那一次忍住沒說,內(nèi)心卻也是不開心的。
直到有一次,寶爸回來說:“老婆,你這次買的梨好甜?。 ?/p>
寶媽愣住了:“這不是你買的嗎?”寶爸搖了搖頭。后來才知道,是鄰居家那個同樣3歲多的寶寶送來的!
在父母看不到的時候,兩個孩子就經(jīng)常這樣分享,分享的后果就是,兩個家庭現(xiàn)在相處特別和睦,兩個孩子一起上幼兒園、小學,關系特別要好。
寶媽說:“還好當初我沒有阻止他分享!”
在孩子分享、熱情這件事情上,家長想到的更多的,可能是錢等比較實際的問題,如果加以阻礙,那么阻礙的便是孩子的交際,讓孩子不懂分享、關愛、交際等觀念。
其實,關于分享和熱情,父母要引導的,就是讓孩子多關注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開心就很好了,而不是將精力放在其他人、事情上。
孩子的分享與付出,何嘗不是在成就自己呢?
03 孩子的奇思妙想與好奇心,不用管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對這個社會的認知過程,在這期間,孩子會鬧出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
當然,有些父母覺得好玩,但也有父母覺得這是孩子在走彎路。
就比如,孩子玩泥土、玩沙子,家長覺得臟,卻忽視了孩子的快樂與創(chuàng)造;
也比如,孩子研究蟲子吃葉子,家長一句“這有什么好看的,回來”,就打斷了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力;
再比如,孩子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家長卻覺得和學習相悖,這斷送的便是孩子的思維。
思考,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不思考,也學習不了。
孩子從出生開始,便在探索這個世界,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是這份好奇,讓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吃飯、玩耍、學習。
所以,如果家長阻斷孩子的好奇之路、探索之路,不斷否定孩子的想法,那么,也是打亂了孩子的思考。
鼓勵孩子去玩、去思考、去探索,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比雞娃要重要得多!
孩子思維能力強了、有學習興趣,這不比雞娃更有效?
寫在文末
很多時候,孩子不得不聽從我們父母的話,這時候孩子放棄的不僅僅是一時的玩樂,更是損失了孩子的成長!
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鍵詞:
質(zhì)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