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婦女節(jié)已過一周,逢節(jié)必“買買買”的網購一族,這幾天又成了“退貨主力”。網購退貨究竟體驗如何?3·15前夕,上海市質協(xié)用戶評價中心發(fā)布針對去年“雙十一”網購退貨體驗的調查報告,發(fā)現“商品質量問題”成退貨主要原因,但涉及質量問題的條款在電商平臺上普遍存在遺漏,消費者在商品質量問題上的權益保障較低。 1/4退貨源于質量問題
本次調查渠道包括線上調研和網絡輿情,在線調研共收回問卷2604份,網絡輿情共采集有效數據11706條。調查發(fā)現,網購退貨的主要產品為服飾鞋帽,占52.7%,電腦數碼占9.8%,美妝/個人護理占8.4%。綜合來看,四分之一的消費者退貨原因為“商品質量問題”,兩成原因為“看到實物發(fā)現不適合自己”,占比21.2%。
比如,服飾鞋帽退貨主要原因為“看到實物發(fā)現不適合自己”,占28.2%,其次為“商品質量問題”,占23.1%。其中,質量問題主要為“外觀質量差”,占26.9%,其次為“性能達不到要求”,占19.4%。而在電腦數碼類商品方面,退貨原因主要為“商品質量問題”,占31.0%,質量問題主要為“性能達不到要求”,占21.1%。此外,美妝/個人護理類商品的退貨原因主要為“實物與描述不符”,占32.0%。
跨境電商假貨問題多
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涉及商品質量問題的條款,在電商平臺上普遍存在遺漏,使得消費者在商品質量問題上的權益保障較低。尤其是第二十三條“經營者應當保證正常使用商品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電視機等耐用商品,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fā)現瑕疵,發(fā)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各電商平臺均沒有提及。
此外,在跨境電商服務方面,調查輿情所得的詞云圖發(fā)現,“假貨”的出現頻率較高,另外還有“不是正品”、“假冒”等詞說明跨境電商的商品沒有正品保障;“不退貨”、“不給退”、“維權”等相關詞的出現,說明跨境電商的服務和流程存在缺陷,消費者維權難。
跨境電商不論在假貨的監(jiān)管上,還是在服務流程上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管理上需要優(yōu)化行業(yè)產業(yè)鏈,保證線上線下統(tǒng)一供貨,在正品、質量、售后上需建立相應的管控機制,提升消費體驗。
商家退貨態(tài)度是短板
在退貨服務中,服務態(tài)度成為商家的短板,評分只有75.3分。退款速度和溝通效率分別為75.6分和76.6分。從網絡輿情得知,服務態(tài)度評價較低的主要原因為“申請退貨后,商家服務態(tài)度差”占50.0%,其次為“退貨后,商家拒收或故意不確認收貨”占46.4%,還有消費者反映商家出爾反爾,不守承諾等。
調查認為,新消法“七日內可退貨”的條約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無后顧之憂的消費也可能產生“狂歡購物+退貨潮”的情況,使電商服務平臺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zhàn)。一旦平臺無法承受,便會在退貨環(huán)節(jié)中暴露問題。此外,類似定金膨脹、尾款、商家紅包、平臺紅包等復雜的優(yōu)惠信息,也使消費者的決策能力減弱,造成了非理性消費,降低了消費體驗感受。
質檢要聞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