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18日,2023年中國·靖西七夕繡球節(jié)在靖西市啟動,此次活動以七夕節(jié)和靖西繡球文化為主題,通過互動游戲、文藝表演、非遺展示等活動,將浪漫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上演了一場獨特的文化盛宴。
靖西市地處桂西南邊陲,邊境線長152.5公里,壯族人口比例為99.4%,是典型的壯族聚居地,人文古跡眾多,邊關風情濃郁,享有中國“繡球之鄉(xiāng)”“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稱號。
當晚的啟動儀式上,以舞蹈《陽光下的壯錦》拉開了這場壯鄉(xiāng)文化盛宴的視覺帷幕,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織錦技藝;壯族阿哥阿妹合唱的《繡情歌》,唱盡了壯族山歌的柔美優(yōu)雅;舞蹈《時代音符》在悠揚的馬骨胡弦樂中起舞,激情奔放的音樂節(jié)奏和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讓在場觀眾感受到了壯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許多市民和游客身著特色民族服飾前來打卡,暢玩游園會,共享篝火狂歡,體驗以繡球為主線、以靖西經典故事為藍本的沉浸式劇本,熱鬧與歡笑在這座古城中綻放?,F場還展示了壯錦、繡球、扎染、土陶等非遺產品。
據了解,靖西擁有壯族織錦技藝、繡球制作技藝、提線木偶戲、南路壯劇、末倫、壯族山歌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分別是壯族織錦技藝和末倫;自治區(qū)級26項、市級33項、縣級122項。此外,靖西的民間文化藝術也十分豐富,主要有末倫、壯劇、民間舞蹈、民間小調、壯族樂器等
近年來,靖西市利用本土豐富的壯族文化底蘊和文化元素,將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傳承和發(fā)展壯錦、繡球、農民畫等非物質文化,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有力推動鄉(xiāng)村振興。靖西壯錦廠生產的壯錦掛、真絲繡花披巾等壯錦產品遠銷海外,每年銷售收入超200萬元,帶動婦女就業(yè)500多人。靖西繡球歷史深遠,為傳承弘揚靖西繡球制作技藝,靖西市推行“政府+企業(yè)+村集體+農戶”的發(fā)展模式,形成“企村戶”同向發(fā)力的庭院繡球發(fā)展態(tài)勢,幫助繡球手藝人年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輻射帶動就業(yè)2000多人。目前,靖西年產繡球40多萬個,收入超1000萬元,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新亮點。
此次七夕繡球節(jié)將持續(xù)至8月20日,期間將繼續(xù)開展七夕游園會、篝火狂歡、沉浸式劇本體驗、拋繡球比賽、圍幄宴等活動。(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 石睿鵬 攝影:盧萍悅)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