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放射科容鵬飛教授團隊與中南大學湘雅藥學院周文虎教授團隊聯(lián)合在藥理學與治療學權威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發(fā)表重要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該成果為腦膠質瘤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策略。
膠質瘤是最常見的腦部腫瘤,其特點是預后差、壽命短和死亡率高,化療是治療膠質瘤的主要臨床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的治療效果受到腦生物屏障和膠質瘤細胞多重耐藥性的嚴重限制。血腦屏障(BBB)和血腫瘤屏障(BTB)限制了絕大多數藥物進入腫瘤組織。即使在細胞內遞送后,腫瘤細胞可以通過上調P-糖蛋白(P-gp蛋白)將藥物排出體外,導致治療失敗。為此,人們在設計具有多種表面修飾的多功能納米藥物方面做出了廣泛的努力,這不僅可以增強BBB/BTB的轉運和深度腫瘤穿透,還可以逆轉耐藥性。
團隊前期使用沙門氏菌厭氧菌作為“特洛伊木馬”,通過沙門氏菌在腫瘤缺氧區(qū)域的選擇性定植和生長來實現納米顆粒的腫瘤歸巢。在這一前期研究基礎上,團隊利用工程化沙門氏菌的靶向性以及細菌對中性粒細胞的募集作用,將化療藥物(DOX)進行細菌外膜囊泡(OMV)包裹,以細菌為基礎的藥物傳遞系統(tǒng),使腫瘤歸巢傳遞以及抗膠質瘤治療效果增強成為可能。
注入細菌可選擇性定植于低氧的膠質瘤腫瘤組織中,實現了化療藥物跨血腦屏障,改善腫瘤免疫微環(huán)境,提高腫瘤對于化療藥物敏感性,成功實現對于腦膠質瘤的有效治療,為腦膠質瘤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策略。該技術形成的聯(lián)合抗腫瘤技術平臺,也為開發(fā)其他的聯(lián)合治療腦膠質瘤方法提供了新思路,是臨床轉化的基礎性工作。
據悉,以上成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省科技廳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的資助下,由課題組成員獨立完成。容鵬飛和周文虎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放射科2020級博士研究生米澤、石河子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姚晴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關鍵詞: 腦膠質瘤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 中南大學 腦膠質瘤治療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