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地區(qū)等地全年降水最為集中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段降雨強度大,北方地區(qū)達到全年降雨的最大峰值。我們通過三十多年間“七下八上”的數據,帶您探索“七下八上”的那些秘密。
專家顧問: 中央氣象臺氣象服務室高級工程師劉璐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陳峪 陳麗娟 正高級工程師翟建青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張志富 馮愛霞 工程師石巖每年的七月下半月至八月上半月,我國東部地區(qū)的主雨帶將北移至華北、東北一帶,達到一年中季風降水的最北位置,華北、東北地區(qū)以及黃淮部分地區(qū)迎來降水集中期,達到全年降雨峰值,俗稱“七下八上”。在“七下八上”時段內,華北、東北地區(qū)降雨最集中、強度最強、極端降雨發(fā)生概率大,短短30天左右的累計降水量會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資料圖】
今年北方“七下八上”降水迅猛且雨量偏多
今年華北雨季從7月22日開始,較常年(7月18日)偏晚4天,截止到8月16日尚未結束。在此期間,全國平均降水量123.2毫米,較常年同期(117.4毫米)偏多4.9%;東北中部、華北大部、華東中南部、西南東部等地偏多5成至1倍,其中北京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偏多1至2倍,局地2倍以上。
2023年7月16日至8月15日全國降水量分布圖及歷年“七下八上”北方主要雨區(qū)范圍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不少人感覺,今年北方的降雨似乎“格外多”。今年“七下八上”,我國北方地區(qū)出現四次較大范圍明顯降水天氣過程。其中,7月29日至8月1日,受臺風殘余低壓環(huán)流和低空急流影響,京津冀地區(qū)出現極端暴雨天氣過程,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和西南部等地累計降雨量350至600毫米,局地700至800毫米,最大累計降雨量達1003毫米(河北邢臺臨城縣);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積17萬平方公里。河北、北京1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26個國家氣象觀測站3日累計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北方六城市降水量圖示從氣象數據可以看出,華北、東北地區(qū)不少城市在這30天的平均降水量可以達到全年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今年,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七下八上”期間的降雨量均超過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其中石家莊的409.1毫米是常年同期的近三倍。這也客觀印證了公眾對于北方地區(qū)降水偏多的主觀感受。
降水日數多也是“七下八上”明顯的特點之一。據統計,北方多個城市在這30天里平均降雨日數都在11天至13天左右,相當于每三天中就有一天多在下雨。但對于今年來說,北方多個主要城市的降水日數并不比常年同期偏多,但降水量均超過了常年同期,這也說明了今年的降雨來得急、來得猛,降雨強度較往年有所提升。
“七下八上”為何如此多雨?副熱帶高壓位置是關鍵
據氣象專家分析,7月下旬前后,夏季風的北邊緣推進到了華北地區(qū),同時,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相對穩(wěn)定地維持在北緯25°以北,副熱帶高壓就像一個水汽“傳送帶”,借助其西南側的西南氣流或偏東氣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向北輸送,為華北地區(qū)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暖濕氣流一旦與東移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就容易形成強降水或持續(xù)性降水。
此外,“七下八上”也是西北太平洋臺風活躍的時期,由于臺風本身攜帶大量的水汽,一旦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北上,會造成防汛形勢陡然緊張。歷史上就有多個臺風在此期間影響北方地區(qū),華北地區(qū)的降雨通常會顯著增加。
32年間“七下八上”存在明顯變化
1991至2022年“七下八上”期間累計降水量和突破歷史極值站點數
從數據統計可以看出,1991年以來,“七下八上”期間,華北雨季的累計雨量總體呈增加趨勢。90年代,降水量明顯偏多,2000年后呈現減少趨勢,但在21世紀的20年代降水量又有明顯增加,尤其最近兩年(2021年和2022年)華北雨季降水量分別為276.4毫米和210.4毫米,明顯高于常年平均的136.6毫米,華北、東北和黃淮等地累計降水量更是在2021年時達到了近30年最多。
從日降水量突破同期歷史極值站點數可以看出,近年來,在“七下八上”期間,突破歷史極值的站點數大幅增加,極端天氣多發(fā)頻發(fā)態(tài)勢愈加明顯。
1991至2022年華北雨季特征
雖然“七下八上”期間是華北、東北以及黃淮部分地區(qū)的降雨集中期,但北方地形復雜、受大氣環(huán)流季節(jié)變化影響,不同地區(qū)、不同年份雨季的起止時間會略有差異。近三十年來,華北雨季的開始時間波動很大,最早可提前至7月6日,個別年份直至8月初才拉開華北雨季的序幕。而雨季的持續(xù)時間也并非固定的一個月,短則不足一個月,2001年甚至僅有17天,長的可持續(xù)近兩月,結束時間最晚可持續(xù)到9月9日。尤其是最近兩年(2021年和2022年)雨季持續(xù)時間分別為59天和50天,均顯著超過常年平均的29.6天。 極端降水頻繁現身、雨季持續(xù)時間延長,這一系列現象的背后推手是全球氣候系統的自然變率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帶來的大氣含水量升高、氣候系統不穩(wěn)定、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等,均會增加暴雨的頻次和強度,進而引發(fā)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 氣象專家提醒,相較于雨水常年偏多的南方地區(qū),北方各地抵御臺風暴雨等相關雨洪防汛方面的經驗不足,公眾相關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能力也亟待增強。大力推進防災減災技能和氣象科學知識的普及,從基層培養(yǎng)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才能有效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作者: 蘇杰西 編輯: 徐嫩羽 發(fā)布: 張琳皓 審核: 段昊書關鍵詞:
質檢
推薦